- 发布于
吉利赋能百年莲花重生的秘密
摘要
吉利通过并购莲花汽车,以双向赋能和学习型并购战略为核心,成功推动这一英国传奇品牌在电动化时代焕发新生。吉利构建了多品牌生态体系,既保留莲花的品牌DNA,又注入创新技术,实现轻量化与智能化的平衡。借助“欧洲设计+中国智造”模式,莲花缩短研发周期、降低成本,并通过差异化市场策略在全球高端电动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。尽管面临转型阵痛,吉利通过精细化管控与全球化布局,助力莲花拓展技术输出角色,成为集团改写全球汽车产业规则的重要支点。这一案例体现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技术引进到价值反哺的跃迁路径。
正文
主标题:全球战略解码:吉利如何让百年莲花在新时代绽放
战略基石:并购哲学中的双向赋能
当吉利控股集团在2017年完成对莲花汽车的收购时,外界曾质疑这家中国车企能否驾驭拥有赛道基因的英国传奇品牌。八年后的市场数据给出了答案:莲花2024年全球交付量突破1.2万辆,欧洲市场贡献率近40%,印证了吉利"学习型并购"战略的成功。这种战略摒弃传统收购中的控制思维,转而构建技术共生体系——沃尔沃的安全标准、路特斯的轻量化技术、宝腾的东南亚市场经验,都在吉利研发中心转化为可复用的技术模块。正如集团副总裁杨学良所言:"每个并购品牌都是移动的技术宝库,我们既是学习者,也是赋能者。"
基因守护:多品牌生态的平衡艺术
在武汉路特斯科技总部,工程师们正将800V高压平台与莲花标志性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相结合。这种场景折射出吉利多品牌运营的精髓:既保持品牌DNA的纯粹性,又注入创新动能。当多数车企通过平台化压缩成本时,吉利反其道而行,为每个品牌设立独立设计中心。对于莲花,这种策略体现在对轻量化底盘的坚持与电动化转型的平衡——新开发的纯电超跑Evija保留碳纤维单体壳结构,却搭载着吉利自主研发的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。这种"外科手术式"的技术嫁接,让百年品牌既不失本色,又能跟上时代节拍。
破局密码:高端市场的中国式解法
2024年慕尼黑车展上,莲花Emeya以2.95秒破百的加速性能引发轰动,其采用的智能座舱系统却植根于杭州湾研发中心。这种"欧洲设计+中国智造"的混血模式,正是吉利赋能策略的具象化体现。通过整合宁波电池工厂与英国Hethel测试中心的资源,莲花成功将电动车研发周期缩短30%,生产成本降低18%。更具战略价值的是,吉利为莲花构建了三级市场渗透体系:在欧洲巩固赛道基因,在中国主打科技豪华,在北美试水订阅制服务。这种差异化布局使其在保时捷、特斯拉的夹击中开辟出独特生存空间。
转型阵痛:百年品牌的进化辩证法
当毛京波卸任莲花中国总裁的消息传出时,外界将其解读为中外管理理念冲突的缩影。实际上,这场人事变动背后是更深层的战略调整:将供应链管理权收归吉利全球采购体系,同时保持设计团队的绝对自主。这种"形散神聚"的管控模式,正在化解电动化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。面对欧洲市场碳关税压力,莲花武汉工厂通过采用宁德时代CTP3.0麒麟电池,将整车出口碳排放降低22%。而在品牌建设端,借势F1赛事75周年推出的Type 136限量混动超跑,巧妙地将赛道荣耀与环保理念融为一体。
未来图景:全球化棋局中的新支点
随着吉利正式收回全球莲花商标使用权,这个诞生于诺福克郡的跑车品牌正开启全新篇章。在杭州湾智慧工厂,为2026年推出的全自动驾驶超跑预留的柔性产线已开始调试;在考文垂设计中心,基于吉利SEA架构开发的四门轿跑正在风洞中优化气动外形。更具想象力的是,莲花或将扮演吉利技术输出的桥梁——其与雷诺阿尔卑斯品牌联合开发的电动平台,可能成为欧洲中小车企转型的通用解决方案。当Esprit车型迎来50周年纪念时,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经典设计的复刻,更是一个中国车企集团改写全球汽车产业规则的野望。
结语:双循环中的价值跃迁
从并购初期的质疑到如今70%的年增长率,莲花品牌的蜕变印证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进阶路径。吉利构建的"技术反哺-品牌共生-市场协同"三角模型,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格局。当西方媒体还在讨论"中国车企能否运营高端品牌"时,莲花Evija在纽北赛道刷新的圈速记录,已然给出最具说服力的答案。这种跨越地理与文化界限的产业进化,或许正是全球化2.0时代最生动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