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发布于
稀土博弈中美产业链的攻防战与未来棋局
摘要
中国向美国车企稀土供应商发放为期六个月的临时出口许可,此举在缓解美国供应链危机的同时,也为伦敦贸易谈判释放柔性信号。作为全球90%精炼稀土的掌控者,中国将稀土视为撬动中美贸易天平的战略筹码。此次放行既展现了缓和姿态,又通过许可证有效期试探美方在芯片出口等议题上的让步空间。尽管美国正加速推进稀土自主化,但短期内仍难以摆脱对中国精炼技术的依赖。未来五年,全球稀土产业链可能形成“中国主导精炼,美国争夺矿源”的两极格局,而稀土之争实则是对未来产业主导权的角逐。
正文
稀土博弈:临时许可证背后的中美产业链攻防战
破局之举的战略背景
2025年6月,中国向通用、福特及斯特兰蒂斯的稀土供应商发放为期六个月的临时出口许可,此举恰逢中国当月稀土出口量环比激增23%至5864吨。表面看是为缓解美国车企的供应链危机,实则暗含深意——在伦敦贸易谈判前夕,中国正通过稀土这张战略王牌释放柔性信号。作为全球90%精炼稀土的掌控者,中国深知这些应用于电动车电机、动力电池和军工系统的金属群,已成为撬动中美贸易天平的核心支点。
稀土:科技命脉与战略筹码
稀土包含的17种元素构成现代工业的"技术维生素"。每台电动车约需1-2公斤稀土永磁材料,而美国车企的软肋正在于此:当福特因缺货被迫暂停芝加哥工厂时,暴露了美国精炼产业链的致命短板。尽管本土拥有矿藏,其落后的加工技术使重建完整产业链需耗时八年。中国正是抓住这一痛点,将稀土转化为贸易博弈的精准制导武器。在绿色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,谁掌控稀土供应链,谁就扼住新能源革命的咽喉。
许可证背后的双重逻辑
本次临时放行暗藏精妙平衡术。短期看,此举为美国三大车企解了燃眉之急,避免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陷入断链危机。但更深层的战略意图浮现在贸易谈判的棋局上:中国以六个月有效期作为试探筹码,既展现缓和姿态,又迫使美方在芯片出口和新能源车壁垒等关键议题上让步。值得注意的是,许可证发放并未动摇中国对稀土的管控根基——所有出口仍将置于严格审批框架下,确保每笔交易符合国家利益与国际规则。
贸易战中的稀土攻防史
追溯至特朗普时代的高关税战,稀土便成为中美较量的缩影。当中国以出口限制反制关税时,美国军工和汽车产业当即感受到切肤之痛。而今在碳中和浪潮下,稀土的博弈维度再度升级:中国力图通过资源掌控强化新能源领导地位,而美国加速推进《稀土自主法案》试图破局。值得玩味的是,临时许可证可能意外开辟新战场——双方或就稀土回收技术展开合作,甚至推动美系车企与中国电池企业共建产业生态链。
市场涟漪与未来棋局
资本市场对许可证发放作出即时反应:稀土概念股应声上涨,车企供应链风险溢价回落。但六个月有效期如同悬顶之剑,市场神经仍紧绷于伦敦谈判的走向。若谈判取得突破,中国可能逐步放宽出口;反之则面临更严厉的管控升级。长期来看,美国重建稀土产业链的进程已然启动,但时间与成本的双重压力下,未来五年全球产业链或将呈现"中国主导精炼,美国争夺矿源"的新两极格局。
重塑规则的战略平衡术
中国此次出手堪称地缘经济学的经典案例。临时许可证既化解了供应链危机,又为贸易谈判注入润滑剂,更在不放弃核心筹码的前提下展示了政策弹性。稀土之争的本质是未来产业主导权的角逐——当每辆电动车、每台风电机都流淌着稀土的"工业血液",谁掌握资源命脉,谁就拥有定义绿色经济规则的权力。这场博弈中,中国正以收放自如的姿态证明:战略资源的掌控力,永远比短期利益更具穿透时代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