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发布于
中美伦敦磋商稀土芯片博弈与全球供应链新局
摘要
2025年6月,中美在伦敦举行首次经贸磋商会议,聚焦稀土出口、半导体政策与人工智能限制三大议题。中方承诺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对话并建立审批绿色通道,同时反对美国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封锁,呼吁避免全球产业链断层风险。会议展现了双方在部分领域缓解对抗的意愿,如加速稀土审批和重新评估出口管制,但高科技领域主导权的战略分歧仍存。此次磋商不仅影响双边经济利益,也为重构全球技术治理规则提供了契机,凸显了在竞争中共存的重要性。然而,外部变量和时间压力为未来谈判增添了不确定性。
正文
破冰伦敦:中美经贸战略棋局下的首次磋商
伦敦见证新对话
六月的泰晤士河畔,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于2025年6月9日正式开启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何立峰与美方代表在英国伦敦展开的这场对话,标志着两国在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构建了新型沟通渠道。当会议聚焦稀土出口、半导体政策与人工智能限制三大核心议题时,全球供应链的神经随之牵动——这些技术命脉不仅关乎双边经济利益,更涉及未来十年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。
稀土的博弈:资源管控与战略需求
商务部发言人阐明中国对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立场时,强调其军民两用属性符合国际规则,并非针对特定国家。在依法批准民用领域合规申请的同时,中方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审慎姿态。这种平衡却与美国的技术焦虑形成鲜明对照。当英国媒体披露中国掌控全球69%稀土开采量时,美方代表直言不讳地提出加速出口审批的诉求——这些"工业维生素"维系着美国航空航天、新能源等关键产业的命脉。
值得关注的是,磋商为双方架设了消除误判的桥梁。中方承诺将加强出口管制对话机制,在合规前提下建立审批绿色通道。这种务实姿态为僵持多年的资源博弈打开了新窗口,也让依赖稀土进口的跨国企业看到曙光。
半导体的双刃剑:封锁与反制
半导体领域的交锋则更具戏剧性。中方严正指出美国出口限制已构成贸易保护主义,不仅损害中国企业权益,更导致全球芯片产业链出现断层风险。当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坚持技术封锁立场时,财政部长贝森特却携带总统授权亮相伦敦——这份允许探讨放宽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的指令,折射出美国内部的政策分歧。
更具深意的是云服务管制的讨论。中方将美方限制措施定性为"不公平竞争手段",直指其阻碍全球化技术流动的本质。分析显示,若美国持续强化封锁,可能导致全球半导体成本激增30%;反之若达成妥协,或能激活价值千亿美元的产业协作空间。这种非零和博弈的特性,为谈判注入了微妙变数。
休战期的延长键
本次会议最显著的突破在于扭转了对抗惯性。在稀土领域,中方承诺加速审批流程的消息获得美方积极回应;半导体方面,美国展现出重新评估出口管制的灵活性。这些进展使原定八月到期的贸易"休战期"有望延续,为后续谈判争取到宝贵缓冲。
然而水面下的暗礁依然存在。两国在高科技领域主导权的战略分歧难以消弭,八月十二日的协议期限如同悬顶之剑。更棘手的是外部变量干扰——会议期间曝出两名中国留学生在美遭起诉事件,警示着科技博弈可能向学术领域蔓延的风险。这些因素构成磋商道路上的三重门:战略目标差异、时间压力传导和突发事件干扰。
脱钩与耦合的十字路口
站在历史维度观察,本次会议揭示了中美经贸关系的辩证逻辑。短期来看,阶段性协议可缓解紧张态势,正如稀土绿色通道与半导体政策松动的现实意义;但长期仍面临技术脱钩的系统性风险。真正考验在于能否构建"竞争中共存"的新框架——既要承认双方在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竞争不可避免,又需建立防止供应链断裂的熔断机制。
当磋商机制从伦敦启航时,其意义已超越双边关系。这场关于稀土与芯片的对话,实则是重构全球技术治理规则的预演。未来路径将取决于两个维度:在操作层面建立可验证的合规贸易体系,在战略层面形成技术竞争的行为边界。唯有如此,方能在保护国家安全与促进全球创新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。